外送通道建设为内蒙古风电发展松绑
“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国家将加大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的重视力度,将更有利于内蒙古风电发展,内蒙古‘弃风’现象将得到遏制,‘窝电’现象也将进一步得到缓解。”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12月16日接受中电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流通环节的理顺可以进一步保障能源市场的稳定。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发布《内蒙古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报告》称,因受制于电力外送通道不畅和区内市场有限的影响,内蒙古风电产业存在着“有力发电,无处送电”的窘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风电发展。
有专家认为,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在满足未来我国能源需求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内蒙古外送能源通道建设,刻不容缓。国家的这一举措,将使内蒙古沐浴到政策的春风。
能源基地输送通道建设将提速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专家认为,这一政策释放出的潜在信息是,以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事实上,我国风电基地一直都受“发出来的电送不出去”的制约。与并网难同时存在的,
是内蒙古风电的外送难问题,即“窝电现象”严重。据了解,目前内蒙古有风力发电企业上百家,但由于近几年装机容量增长过快,导致风电装机已占内蒙古发电总装机的20%,造成内蒙古电力市场空间和电网调峰能力不足。
“由于受区内外市场需求及外送通道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资源优势的发挥、能源基地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拓展内蒙古内外市场仍然是我区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内蒙古能源开发局局长王秉军认为,加快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除了要争取加快煤电气外送通道建设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设法扩大区内能源需求拉动能源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目前,内蒙古输煤输电比例约为8:1,输电占能源输送的比重仅为11%。受目前500千伏输送能力和经济输送距离制约,内蒙古电力无法实现更大规模外送,且无法配置到更远距离的广大市场。
由此可见,内蒙古能源外送通道无法适应内蒙古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却越来越受到运输(输送)能力的制约。由于电网负荷不足,内蒙古电力企业无法满负荷生产,大量电力窝在家里。
在专家看来,内蒙古只有通过外送来解决风电消纳的难题。蒙西电网现有的两条20年前建设的500千伏“网对网”东送华北的对外输电通道。目前这两条线路的输送能力有430万千瓦,送电量为白天390万千瓦,后半夜则只有250万千瓦,在后半夜受 限的大多是风能。对于已经建设的内蒙古风电来说,这两个通道已显不足,更不要说未来5年庞大的风电发展规划了。
有专家认为,结合“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总体思路,内蒙古风电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需要进一步扩大风电消纳范围,将内蒙古风电送到整个“三华”电网消纳,彻底解决内蒙古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和高效率利用问题。
“为彻底解决内蒙古能源电力外送问题,亟需加强能源综合输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跨区域的特高压输电,实施火电与风电联合外送,实现输煤输电并举的能源外送格局。”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说。
有专家认为,内蒙古采用特高压输电有利于促进风电的大规模发展。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且集中,具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条件。但是,内蒙古风电基地远离我国电力负荷中心,当地消纳能力有限,大规模风电开发需在“三华”范围内消纳。
白建华提出建议,通过加快发展特高压输电、提高能源外送规模,实施火电与风电联合外送、推进内蒙古风电在更大范围内消纳、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应是内蒙古未来能源工业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煤一电一用”模式助推风电发展
内蒙古丰富的能源资源蕴涵巨大财富,煤炭、风力等能源资源利用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如何经营好这笔财富是个系统工程,应该有统一的规划来统筹“煤、风、电、运、用”等各个环节,在配套建设中做到环环相扣。
从风能资源来看,内蒙古规划建设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近年来,内蒙古风电发展十分迅猛。日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快报称,截至2011年8月底,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为1275万千瓦,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资料显示,2005年底内蒙古风电装机仅为17万千瓦,短短5年后,这一数字增长到了1275万千瓦,风电装机增加75倍。
内蒙古电网负荷水平低、系统规模小,加上供热机组比重大,冬季为保证居民供热,系统调峰能力不足,当地风电消纳能力十分有限,内蒙古风电“晒太阳”和“夜夜弃风”的问题广受关注。
“由于内蒙古的煤电必须满足冬天取暖要求,在供热期就要用大量煤电换下风电,以便发电同时供暖。”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李琼慧接受中电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说,内蒙古每到供热期就要风电被迫“弃风”,从而进入了“发展越快、损失越大”的恶性循环。
每当供热季开始之后,就进入了令风电企业头疼的限制风电上网的 “限风期”--内蒙古的供热期6至8个月,正是西北风盛行的发电黄金季节,因为电网有限的负荷要为热电联产机组让路,大面积的风 电机组不得不弃风限产,让裹着真金白银“零排放”的大风白白掠过。
事实上,内蒙古风电产业所遇到的困难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据国家电监会公布的《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国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甚至亏损,还有近1/3的风电机组处于闲置状态。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探索 “煤一电一用”(即煤一电一铝、煤一电-PVC等)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在改变内蒙古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煤一电一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并成为大企业的发展战略,要因势利导,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来引导企业加快构建一体化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形成风电与高载能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节能减排。目前,由于受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等政策约束,一些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向内蒙古转移受阻。同时,由于受电网负荷水平、调峰能力、外送通道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风电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制约。实施 “煤一电一用”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使高载能产业与内蒙古丰富的风能资源结合,可走出一条可再生能源与高载能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路子。
“鼓励在区域范围内消纳风电,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化解内蒙古风电弃风和窝电的现象。”一位业内人士呼吁。
来源:全球五金网 供稿:可再生能源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