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规划目标调整过于频繁 指导作用有限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1年年底我国并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159万千瓦,发电量达到933.5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288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020万吨、二氧化硫62万吨、氮氧化物27万吨。报告同时指出,新能源发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方责任不清、缺乏统筹规划、项目审批缺乏协调、基础管理工作滞后等深层次问题,造成了并网难、风电出力受限以及故障多等现象,而长期存在的规划指导性不够的问题还未能得到解决,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部分专家。专家认为,在规划方面,除了新能源中长期目标调整过于频繁、指导作用有限外,与常规电源规划脱节、与电网规划脱节也影响了新能源发电的健康发展。
中长期目标调整过于频繁
作为行业的发展规划,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必须科学编制,但事实上,我国以往确立的新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大都落后于实际发展,以至于频繁调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
记者查阅了一下我国风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调整情况,发现调整确实过于频繁。以风电为例,2003年,根据当时国内风电产业状况,有关部门初步提出了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构想,并设想,到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到了2005年,这一发展目标调整为3000万千瓦。2008年下半年,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战略构想基本确立,有关部门又 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风电发展目标为1亿千瓦。但是,考虑到近年来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迅速发展,以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陆续规划和建设,加之我国碳减排压力巨大及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15%的庄严承诺,2010年上半年,有关部门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达到1.5亿千瓦的宏伟目标。
即使这一目标,目前的指导性也很有限。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与国际能源署联合国内有关机构,在去年下半年召开的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显示,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需要达到2亿千瓦,计划满足全国5%的电力需求。这也意味着目前的规划还有可能面临调整。
而据了解,我国太阳能发电规划的调整也与此非常类似。
上述专家说,目前政府规划和文件中提出的发展目标频繁调整,很难有相对稳定的中长期目标,目标与规划实际执行情况相差很大,规划指导性较差,这是在下一步作中长期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未能与常规能源协调发展
“规模化开发、集中式并网”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模式。风能的分布情况与人口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其以大规模集中开发、远距离输送为主要发展模式。太阳能发电虽然是“两条腿”走路(除了大规模并网发电外,也提倡光伏一体化建筑),然而,一旦大规模太阳能发电成为现实,远距离输电也不可避免。
该专家告诉记者,就风电规划而言,国家在规划风电基地的时候,往往只是从风资源情况、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来考虑风电到底能开发多少,而近年来国内风电场开发的“极大热情”爆发得太快太猛,很多地方缺乏与之配套的调峰电源,导致有电送不出的状况大量存在。
这种情况在风电集中的地区都存在,风电越集中,问题越突出。太阳能发电因还处在爆发式发展的“前夜”,所以问题不像风电那样突出。
供稿:可再生能源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