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行业短期调整 前景仍可期
近日,业界关于风电行业遭遇寒冬的说法开始流传。
有分析认为,投资下降、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价格下滑、质量问题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使整个风电行业的发展如履薄冰。
据分析,由于遭遇地方利益捆绑,国内风电整机制造厂商难以避免重复建设,生产基地遍地开花,产能出现过剩,在大幅拉低风机价格的同时,也使整个产业链条渐趋畸形,风电设备厂商涉足风场开发,找资源换订单,由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前几年风电产业高速扩张的时候,风电行业的问题要么尚未显现,要么被发展的步伐掩盖。
随着时日推移,风电产业大规模扩张的时期已成过去。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介绍,风电“十二五”期间1亿千瓦的并网目标,扣除风机已安装容量,依照国家相关部门的配额制计划,2011-2015年平均每年的风电建设规模在1500万千瓦左右,远低于2010年1893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而按照2010年统计数据,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按规划规模投产后,风电设备年产能达3500万千瓦。
产能过剩,利润微薄,风机价格被拉低后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风电设备企业除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还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步伐进行调整。
前景仍值得期待
尽管目前看来风电行业的发展显得不那么顺风顺水,但从长远来看,风电产业的前景仍令人充满期待。4月份科技部在《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时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亿千瓦,当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及沿海风电基地。目前,我国近海风电也在进入快速发展、规模化开发阶段,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500万千瓦、2020年建成3000万千瓦。而根据中国气象局风能资源详查初步成果,我国5到25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
另一方面,风电的消纳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在政策层面上,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有望近期出台,将进一步激发电网企业接纳风电的动力,从而使各相关利益方在风电消纳问题的认识上趋向一致,形成共识。在技术层面上,“十二五”风机并网性能的提升和储能技术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将进一步促进风电向常规能源发电靠近。
从国际环境来看,有分析认为在相关补助政策激励下,风电、太阳能发电成本下滑,可再生能源仍将保持持续成长。按照美国能源信息部的数据,在2035年前可再生能源将维持年复合成长率2.7%,高于其它发电电源,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仍被普遍看好。对于国内风电装备企业而言,面对目前的困难局面,谁若更能忍耐,或许就能笑到最后。
【中国能源报】 供稿:可再生能源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