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倒逼风电产业调整转型
我国风电产能过剩现象近期仍在持续发酵。截至4月底,在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风电企业2011年年报陆续公布完毕。根据20家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统计,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1.3%,净利润同比下降19.4%。 随后,市场迅速对上述消息做出反应。1.5兆瓦风机报价再次下挫,降至3800元,整机价格大幅下滑30%。考虑到企业毛利率和销售收入短期内无法止跌回升,原本对风电行业兴趣浓厚的机构投资者热情迅速冷却,纷纷停下资金进入的脚步。
分析人士表示,风电行业正从广受追捧的新兴行业转为竞争性行业,由狂热发展逐渐回归理性成为2012年风电行业的整体趋势。
新增装机首现负增长 机构投资热情下降
为有效遏止企业装机热潮,促进行业科学有序发展,国家能源局此前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省(区市)发改委严格执行风电项目核准计划,不得擅自核准计划外风电项目。对未列入风电项目核准计划的项目,电网企业不予接受并网运行,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电价补贴。
政府层面对风电装机紧急“叫停”让资本市场感受出实实在在的寒意。与此同时,受上下游共同挤压、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共同作用,2011年下半年起,我国整个风电产业链相关企业业绩开始出现回调,重点企业业绩受到严重冲击。
利润大幅“跳水”企业酝酿转向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风电有30%-5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80余家风电整机企业以及上游的零部件企业现在都面临价格不断走低、货款拖欠严重、质量隐患频发、政策持续收紧的不利环境。
压力当前,未来要如何发展?部分企业开始选择“出海”作为扭转局面的“良方”。一家整机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所谓“出海”有两层含义:一是发展海上风电,二是进军海外市场。在传统陆上风电遇冷、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出海”或成为风电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该负责人表示,我国有18000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海上风电的风力和风速常年可维持在较为恒定的状态,波动性较小;海上风电场接近人口稠密、用电需求量大的大中型城市,可有效减少电力运输成本,这都是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所在。
李玲对此表示认同。但她同时表示,海上风电较陆上风电对风电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更高,而且海上风电的成本较高,为摊低成本,需要更大的风机单机容量。随着传统小功率风机利润的逐年下降,风电企业急需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风机大型化时代即将到来。风电企业不能简单地用陆上风电的发展思路来开发海上风电,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注重大功率风机的研发和制造,才能在未来海上风电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而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李玲表示,国内风电设备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相对匮乏,未来还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生产出质量更可靠的风机,才能更好地打开海外市场并得到认可。
并网问题亟待破解 智能电网或成突破口
风力发电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一样具有间歇性、随机波动性的缺点,因此,并网难、市场消纳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风电行业的发展。
在供方面,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十二五”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的通知》,显示“十二五”第二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共计1492万千瓦,与去年8月发布的“十二五”第一批风电规划核准2883万千瓦的规模相比减少了1391千瓦,降幅近五成。由此可见,国家控制风电行业发展节奏、推动其回归理性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
在需方面,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入电网系统而发生的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按上网电量给予适当补助,具体标准为50公里以内每千瓦时1分钱,50-100公里每千瓦时2分钱,100公里及以上每千瓦时3分钱。并网补贴的出台,有利于调动电网企业的积极性,推动可再生能源并网。
专家还介绍,由于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行业标准和电网规划相对滞后,风机不具备低电压穿越等技术能力,导致风机不能正常并网发电。因此,解决风电并网难题,除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扶持外,还需要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风电场与电网三方共同努力。
“风电企业需从自主创新入手,研发出技术含量更高、质量更好的并网友好型机组;风电场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增强风电可控性、抗干扰能力以适应电网需求;电网企业应加快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应用,从根本上解决风电并网问题。”上述专家建议。
【中国风电新闻网】 供稿:可再生能源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