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亟待建立中小型风电机组认证体系
有关专家考察了一些城市的小型风电照明系统,发现由于小型风电机组损坏,或其控制系统出现问题,使很多小型风电机组处于“休眠”或系统运行并不理想的状态。因此,中小型风电机组行业亟待通过认证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混乱 呼吁规范
目前,中小型风电机组除了解决电网不能覆盖的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用电,还广泛应用于海岛以及路灯照明、通讯基站、农业滴灌等多个领域。但是,相对于大型风电机组产品已经实施的认证监管,中小型风电机组产品质量几乎处于无监管状态,缺乏市场监管已成为制约中小型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涉及中小型风电设备制造的企业约100家,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设计能力的企业却屈指可数,相当多的企业是在东拼西凑地组装劣质产品,再以低廉价格大量投向市场。这不仅不利于中小型风机市场的发育和成熟,也使中小型风电客户在选择信任的中小型风电机组产品方面深感无所适从。比如,出于战略需要,部队方面看好且看重中小型风电系统在海岛的应用,但应用实践中出现的中小型风机产品质量问题,让部队方面多了疑虑、少了信任和坚定。
中小型风机质量现状与其发展历史有关。在我国,中小型风电机组最初的定位是边远地区的农牧民使用,因而价格相对低廉,对产品技术和质量的要求较低。换句话说,我国中小型风机是在解决无电地区农牧民用电中发展起来的。但是,目前中小型风机的用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小型风电机组的产品质量以及小风电系统技术性能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一些优势企业呼吁尽快通过质量认证的手段规范市场秩序,最大限度地杜绝劣质设备产品进入市场,促进市场良好发育、健康持续成长。
近年来,国内大型风机制造商均采用从国外引进技术在国内消化的策略,此前国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测与认证体系,国内的认证机构可以借鉴,尤其在国家财政政策的扶持下,无论认证机构还是大型风机制造商均有利润空间,加之国内大型风机零部件也已产业化,这都为大型风电设备认证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利好条件。
但是,中小型风机在成本的压力下难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有些更是采用最简单的方式来面对最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由于产品品种多元化,也为认证共识的达成带来了难度,延缓了认证实施进程。
多方联动 推进实施
中小型风电机组认证制度的建立和推进是一项系统过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多方联动,才会真正促进中小型风机认证制度的落地和实施。
力求财税政策支持。财税政策在关注支持大型风电认证的同时也应该对中小型风机认证进行关注与扶持,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以政策驱动认证市场的发育和成熟,推进中小型风电产业机升级和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借鉴大型风机认证的经验,将中小型风机认证项目列入国家层面的研究课题,给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对获得中小型风机认证的企业给予认证费用补贴,以缓解对中小型风机企业而言的高额认证费用的压力。此外,还可以采取国际通行做法,对购置获得认证的中小型风电设备的用户给予补贴,从终端拉动认证市场发展,从而促进中小型风机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大标准整合力度,以制定符合中国中小型风电机组产业实际,并体现国际市场需求的认证技术规范和实施规则,为中小型风电机组认证国际互认奠定基础。如果参照国外的相关认证费用,出台我国中小型风机的认证收费标准,那么中小型风机微薄的利润将无法应对这一高昂的认证费用。如果国内认证机构能和国外认证机构的证书可以互认,无疑是对中国中小型风电产品出口是最大利好。
尽管目前中小型风机认证制度推出的具体时日还不好预测,但认证需求一定会促进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具有积极意义的是,海洋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中小型风机在海岛的发展带来了市场机遇。
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海洋战略是国家的大战略,这给中小型风电逼近更多海岛带来利好,也为中小型风电机组认证制度的实施带来机遇。
【中国风力发电网】 供稿:可再生能源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