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产业发展战略五个转变将催生行业洗牌
“井喷”终结“稳健”回归
自2005年以来,我国的风电产业度过了一段激情澎湃的“青春期”,风电装机连续5年实现翻番,创造了绝无仅有的奇迹。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超过4400万千瓦,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风电第一大国,风电并网容量也达到了2956万千瓦。
风电产业在经过了近5年“井喷”式的发展之后,其潜在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初期让业内人士普遍担忧的风电安全并网和输送问题,今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故。
“由于装机阶段普遍被忽视的技术、管理等缺陷的存在,风机脱网事故频繁发生,对风电场和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严重影响。”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李琼慧告诉《新能源导刊》记者。
“风电发展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以后,风电连续翻番的奇迹是不可能持续的。我国风电发展速度的理性回归,有利于促进风电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很多业内人士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事故频发带来大调整
“从速度上看,地方政府利用5万千瓦以下项目的招标权上马大批风电项目,导致风电发电量超过电网接纳规模,‘弃风’现象普遍存在。”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在接受《新能源导刊》采访时指出,从质量上看,风电产业技术标准不够严格和规范,加上一些风电企业片面追求低成本,导致风电项目因质量不达标而屡屡出现事故。
今年以来,国内风电场频发的风电设备脱网、倒塌等事故,使风电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凸显。
快速发展的风电产业,从未像今年这样出现如此多的生产事故,国家主管部门也前所未有地对一些地方风电无序发展的情况进行了通报批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风电“井喷”式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目前急需解决“风速”发展的后遗症问题。
风电事故的频发必然带来风电产业的大调整,而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和针对性。分析人士指出,这正是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提出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要实现“五个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风电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明显的挑战,如风电并网瓶颈不断凸显,吊装容量和并网容量之间的差异远高于国际水平,设备质量面临挑战,世界范围内贸易竞争更加激烈,以及部门之间还有待协调等。
曾长期任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表示,目前我国有80多家主机制造厂,产能远远超出我国风电的投资需求。完善国内现有的风力发电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有利于加速风电制造业兼并重组的进程。
在修订、完善国内风电标准体系的同时,我国也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我国正努力提升在IEC中的地位,希望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刘琦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孙晓康对外宣称,我国有望在今年10月的IEC大会上当选IEC常任理事国,届时将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上赢得更多主动权。
标准提高带来大洗牌
“趋严的并网标准、从紧的风电项目审批,势必会让我国风电产业从过去的快速发展轨道驶入较为稳健的发展轨道上来。”沈宏文表示,但是行业发展速度的放缓也会对相关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随着一项项新标准的实施,风电行业势必掀起大规模的“洗牌”。
事实上,国外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并不是很多,风机的种类也不是很多。比如,美国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风机制造企业,都形成了规模化发展。而在我国,风电设备企业有80多家,每家的技术路线都不一样,有双馈,有直驱,相同技术路线下又有不同的机型,改造成本肯定不一样。
业界认为,标准的出台势必会在“十二五”期间使国内超过3/4的风电设备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消失,因为能达到这种“标准”要求的企业在国内不超过10家。
“风电产业退出潮或将在未来一到两年的时间里成为常态,而留存下来的企业可能就是一些不断壮大起来的风电装备集团。”北京国能日新系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雍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集中度越高,就越需要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这样既可以为公司积攒雄厚的资金,又可以增强与下游风电开发商的议价能力。
在沈宏文看来,标准的出台将产生优胜劣汰的效应。具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将会生存下来,反之,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被淘汰。
有专家分析认为,尽管行业的调整是必然现象,但是标准的发布并不会导致产业的大重组。一方面是因为风电产业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短期内难以发生太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大企业产能充足,没有重组整合被淘汰企业的动力。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的认可。他说,风电产业要重组也不是简单的事,一些风电企业都有地方政府的支撑,不容易被兼并。
“洗牌是行业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行业利润高、前景好,才会吸引大量企业、资本的进入,由此把整个行业规模做大。”李琼慧指出,也只有经历了优胜劣汰,把一些落后的、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洗”掉,才能推动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审批从严带来有序发展
行业标准的提高,使风电行业发展节奏发生了变化。风电新建项目的审批建设有望进入有序发展时代,风电审批纳入国家统一规划,或将成为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5年翻番的疯狂时代的终结令。
“主要是因为地方审批的项目太多,带动了风电行业产能过剩。”沈宏文告诉《新能源导刊》记者,风电企业不管能不能上网,都来发展风电,片面追求装机业绩。
林伯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目前,风电项目发展太快,消费量却严重不足,大批项目上马后,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沈宏文看来,风电审批已经正式纳入国家统一规划,风电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已经宣告结束。未来的风电发展规划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定,按照电网接纳水平和行业发展需要循序推进。我国的风电产业正由高速增长向有序发展转变。
由于缺乏与电网协调发展的规划,地方政府审批的很多风电场不时会出现风机闲置的现象。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计算,2015年我国电力系统对风电的最大接受能力约为1亿千瓦,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只达到9000多万千瓦的水平。
按照惯例,不经国家统一审批的项目一般不被纳入风电并网规划,电网不保证全额收购,这也是业界一直在提的“并网规划与风电建设规划不配套”的重要原因。
目前已经有消息传出,国家能源局将收回原属省级发展改革委的5万千瓦以下陆上风电场项目审批权。
国家能源局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为了规范国内风电行业发展,提高风电并网率。由于地方政府利用手中审批权,大批上马接近5万千瓦的陆上风电项目,或将大项目化整为零规避审批,造成风电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电网规划,由此导致电网弃风现象严重,影响了风电产业的长远发展。通过收回审批权,中央能够制定符合电网建设进度的风电规划,提高风电并网率,促进风电行业有序发展。
我国风电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突破两个瓶颈———风电并网难问题与风电消纳问题。东润环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刘丹在接受《新能源导刊》采访时说,“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等18项重要标准的发布,必将促进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包括风电功率预测、低电压穿越、风电有功控制、无功控制等技术以及风电调度管理支持系统、新能源储能技术等都将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供稿:研发中心)